2024年04月27日
微信

特稿| 从三个真实故事看中国教会传承当下乱象——是传承,还是“船沉”?

作者: 李世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03月13日 10:51 |
播放

有人说,富不过三代。其实这句话只是后半句,还有前半句。这句话的全称是“道德传十代,富不过三代。”这句话是由孟子的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演变而来。完整的句子为:“道德传家,十代以上,耕读传家次之,诗书传家又次之,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”。意思是说,一个家族如果以道德作为家风代代传递下去,是最长远的;以读书和劳作传递家风,不如前者;以诗书为家风,不如前者;以财富来传家,富贵不会超过三代。

很明显,这句话是在说关于“传承”的问题。如果说社会上常常有很多富不过三代的现实案例的话,那当我们把焦点从社会转移到教会的时候,很可能会发现现实更加夸张——甚至第二代都还没有到一所教会就垮了。

刘阿姨和她的教会的繁荣和倒塌

华中某地曾经有一所教会,教会负责人是一名老姊妹,大家都叫她刘阿姨。“刘阿姨”的称呼叫得多了,刘阿姨原本的名字人们也就慢慢忘记了。刘阿姨以前在文革的时候也为主遭受过许多的逼迫,吃了很多的苦。

刘阿姨的教会曾经非常复兴,可以说盛极一时——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教会的一次同工会就有上百人参加,而且这上百人并不是教会所有的同工,而是核心级别的同工;教会覆盖区域也非常广阔,在周边多个省份都有,一共分为七大片区,无论是同工人数还是信徒人数都极多;而且,虽然刘阿姨自己是姊妹,但是她手下的同工却几乎全部都是弟兄。一个老姊妹手底下有多达上百名弟兄同工……

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,这么大的一所教会却在不久之后就走上了衰亡。原来,这个时候刘阿姨年纪已经挺大了——她的眼睛出现了问题,不太能够看清楚东西了,甚至出门的时候还需要一个人领着她;有一次,因为眼睛不好,刘阿姨的腿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断了。看也看不清楚,走也没法走路,到了这个时候她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无论是自己还是教会都不行,必须要交班了。

刘阿姨的病情发展的很快,于是,匆忙之间她选择了一个教会接班人。按理说这是好事,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这个接班人居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弟兄。这个弟兄当时只有二十来岁,还是单身,不过已经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了。究竟是出于什么缘故,刘阿姨居然会选择一个如此年轻的弟兄做接班人,后来的人们已经不可知晓。但很快,这个弟兄又出了问题,而且是致命性的问题——在性方面犯了严重错误。

原来,这个弟兄一边跟一个姊妹谈恋爱,另一边却在网络上跟另外一个姊妹聊骚,后来这两个人还开了房,发生了性关系。其实,这个姊妹已经四十多岁了,儿子都已经上大学了。终究是见不得光的事情,纸包不住火,两个人的奸情不小心偶然间暴露了,暴露以后这个姊妹的丈夫要去抓他,他吓得不行最后只能跟教会求助。在刘阿姨这边,如此狗血的事情还没有听完,整个人就已经气得不行了。

刘阿姨年纪大了,然后亲自挑选的接班人又出了这么狗血的事情,教会氛围变得越来越不好,同工之间谁都不服谁,这所教会算是完全分裂了。“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”一所曾经规模堪称巨大的教会在短时间内四分五裂,越分裂越没有力量,分裂着分裂着就逐渐消失匿迹了,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,仿佛从来未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般。

异军突起又极速衰亡的华北某地一所教会

2000年前后华北某地曾经兴起过一所很大的教会。说是一所教会,但是实际上在这所教会下面能有上百间教会。这所教会的领袖的名字叫做约翰,他父亲是一名殉道者,当年去南方传福音的时候被人给打死了。父亲死的时候,约翰还很小,差不多两三岁的样子。他母亲很厉害,按照当时一般人的观念,年纪轻轻丧夫的话一般都会选择改嫁,但是他母亲却没有这么做,因为他母亲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。在当年极其艰难的环境当中他母亲没有选择改嫁,而是一直带着包括约翰在内的几个孩子,含辛茹苦,努力把他们养大成人。

约翰就这样慢慢长大了。在他19岁这一年的时候,圣灵就特别呼召了他,他从此就对传福音有了很大的负担,立志一生为主传扬福音。他到附近村庄里面敲锣打鼓宣传福音,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做法确实很大胆。也正因为如此高调的做法,当时约翰弟兄前前后后不知道被抓了多少次。不过,约翰弟兄的教会并不是这样发展和复兴起来的,而是另有他法,那就是给信徒盖房子。只要是他们教会的信徒,教会就会负责给他们盖房子,不需要信徒自己盖。具体来说,教会信徒有钱的出钱,没有钱的出力,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,一起帮助没有房子、需要盖房子的信徒把房子盖起来。

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带来的震动是非常大的,盖房子可从来都不是小事。对于农村人们来说,盖房子完全可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,可是现在居然有人免费给他们盖房子。仅仅就因为做好了这一件事情,约翰弟兄的教会开始了极速的增长,在许多教会当中异军突起。教会的每一个弟兄姊妹都非常热心,充满了力量,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盖房子这个又大又难的问题完全被教会解决了,这是向着他们的天大的祝福和恩典。

原来,在当地有很多小煤矿,而有煤矿就意味着有钱,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年代。因此,有煤矿的地方教会信徒的经济条件普遍就非常好,而教会信徒的经济条件好的话教会的经济条件就非常好。可是有煤矿的地方毕竟不多,旁边不太远就是广大的农村山区,土地又少又贫瘠,人们的经济状况非常差。约翰很聪明,他注意并且利用了这样的经济状况的差异,通过富裕的地方来帮助贫困的地方,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教会的发展。

约翰还有他的教会都是走的灵恩的路线。刚开始的时候上帝会给约翰很多的异象、异梦,这些异象、异梦都非常准确,就算不懂教会管理,但是因为异象、异梦都非常准确,所以无论是教会同工、牧者还是信徒都服他。只是到了后来,他的异象、异梦就开始变得不准了。这个时候教会里面就开始人心浮动了,看似教会一片宁静祥和,但是无数的问题已经开始暗中酝酿、发酵。更加致命的是约翰对接班人没有任何概念,虽然手底下有很多同工,但是却没有哪怕一名接班人。后来有一次因为年纪大了生病了,就跑到外地他儿子那里去看病,结果这个时候长久以来教会的一系列问题就彻底爆发了。很多教会同工抓住这个时机强行推动换届,进行改选。结果不出意外,很多人早就对约翰弟兄看不顺眼了,就这样很顺利地,众人把约翰给选下去了,同时也选出了新的教会负责人。

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约翰弟兄这里,听说教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以后,他也不管当时正在医院看病住院了,风风火火的就赶紧回来了。但是,木已成舟,结局再也无法更改,最后也只是勉强拉回来几间教会。整个教会体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彻底崩塌,从此教会元气大伤,不断走向衰败。有一些分出来的教会可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,但是却早已没有了当年那般的影响力。

老领袖突然集体退休,年轻同工莫名成为教会领袖

值得很多人庆幸的是,中国教会前面那么多年的时间除了很多交接棒或者说传承乱象之外,还有一些教会则给后面的人们看到了中国教会传承希望之所在。

陈牧师是华东某地一所教会的牧者,现在已经从教会领袖的位置上退了下来,重新成了一名普通教会同工。陈牧师说,有一个他们自己教会的经历对他自己还有教会其他牧者、信徒的影响特别大。就是当时他们教会有好几名老长老,他们决定集体退休。说是老长老,其实他们当时也就只有五六十岁。他们决定退下去,把教会权力交给年轻同工。当时他们对包括陈牧师在内的年轻同工说,“我们没有什么文化,可是你们不一样,你们都是神学院毕业的,你们也有文化,教会交给你们我们很放心。”

那个时候陈牧师他们这些人都是年轻同工,面对这突然之极的消息,他们都懵了。可是事实就是这样,长老们把教会交给了他们。“当时说实话我们都是非常不理解的,人非常年轻,也没有多少经历,权力欲更是没有,完全没想到他们会把教会交给我们,尤其是在这个时候。可是他们就硬是交了,不管教会了,直接撂挑子了,怎么办?我们也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”陈牧师如此说。

就这样,陈牧师还有其他几名年轻同工“莫名其妙”的成为了教会领袖。陈牧师到现在还记得,刚成为教会领袖的时候他带着教会同工们一起开会,要给他们安排新的一个月的服事,他特别紧张,特别不自在,说话都结结巴巴的。前几天还是一起服事的同事、是伙伴,现在突然之间成为了他们的领袖,一时之间无论是脑子还是心理都转不过来,“整个人都不好了”。

当初陈牧师他们充满了不理解,可是回过头来再去看的时候,十年、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,在这段时间当中,他们附近的很多教会现状其实都不大好——很多老人占着教会领袖的位置就是不愿意下去;而且很多牧者年纪越大越看不惯年轻人,对年轻同工挑三拣四,很不满意也很不放心;与此同时,无论是年轻同工还是年轻信徒也看不惯他们,年轻人与老牧者之间的张力非常大;老牧者就是不走,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年轻同工就走了,而且还不是一个人走的,很多人都是带着人走了。

“其实,这不就是教会分裂吗?”陈牧师说,“可是再看我们教会的时候,我们发现我们教会受益了。因为我们教会一直很注重真理,年轻同工当然没有老一辈牧者他们那样的资历,但是我们有真理,我们教会很早就开始强调真理。然后拿我们教会跟周边其他教会对比的时候就发现,我们教会真的受益了。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传承的重要性,在我们教会里面逐渐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一边是有很多教会的血泪教训,一边也是我们自己教会的宝贵经验,双管齐下,然后我们就比较早的开始布局,注重年轻同工的培养和接班,让他们比较早就能够上来。”

“教会在传承方面做好了的话,那叫‘传承’ ;没有做好的话,那就是‘船沉’了”,一名牧者如此说。

图片来源(Image Credit):moniek58 via pixabay.com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